金剛般若波羅蜜經

法會因由分第一


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 
善現啟請分第二

時,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「希有!世尊!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
佛言:「善哉,善哉。須菩提!如汝所說: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諦聽!當為汝說: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

「唯然。世尊!願樂欲聞。」

大乘正宗分第三

佛告須菩提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眾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無色;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

妙行無住分第四

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」


「須菩提!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?」


「不也,世尊!」


「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
如理實見分第五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
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

佛告須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」

正信希有分第六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」

 
佛告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,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,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無復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

「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若心取相,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

「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,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

 無得無說分第七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」


須菩提言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說、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

依法出生分第八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寧為多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
 
「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何以故?須菩提!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!所謂佛、法者,即非佛法。

一相無相分第九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『我得須陀洹果』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斯陀含果』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那含果』不?」
 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離欲阿羅漢』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!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
 莊嚴淨土分第十

佛告須菩提:「於意云何?如來昔在燃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」

「世尊!如來在燃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則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

「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「須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云何?是身為大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

 無為福勝分第十一

「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於意云何?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!」
 
「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
佛告須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。

尊重正教分第十二

復次,須菩提!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,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。須菩提!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則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
 
如法受持分第十三

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當何名此經?我等云何奉持?」

佛告須菩提:「是經名為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則非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
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: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如來說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
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甚多!」

 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
    爾時,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:「希有,世尊!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世尊!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,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實相者,則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

   
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不足為難,若當來世,後五百歲,其有眾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」

    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!如是!若復有人,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:第一波羅蜜,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。

 

     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須菩提!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。

「是故佛說: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,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: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:一切眾生,則非眾生。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

「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

「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於此經受持讀誦,則為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
持經功德分第十五
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;若復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,何況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為人解說。

「須菩提!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。如來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廣為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稱、無有邊、不可思議功德,如是人等,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

 

    須菩提!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則於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、為人解說。

「須菩提!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所應供養;當知此處,則為是塔,皆應恭敬,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

能淨業障分第十六

「復次,須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為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「須菩提!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於燃燈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,悉皆供養承事,無空過者;若復有人,於後末世,能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、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
「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我若具說者,或有人聞,心則狂亂,狐疑不信。須菩提!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。」

 究竟無我分第十七
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佛告須菩提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當生如是心,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?

 

    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於燃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燃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須菩提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:『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『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

「若有人言: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 
「須菩提!譬如人身長大。」

須菩提言:「世尊!如來說: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

「須菩提!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『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』,則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須菩提!無有法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:一切法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。

 

    須菩提!若菩薩作是言:『我當莊嚴佛土』,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如來說: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須菩提!若菩薩通達無我、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 
一體同觀分第十八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

如來有肉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

如來有肉眼。」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

如來有天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

如來有天眼。」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

如來有慧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

如來有慧眼。」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

如來有法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

如來有法眼。」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

如來有佛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

如來有佛眼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

恒河中所有沙,

佛說是沙不?

「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」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,佛世界如是,寧為多不?」

「甚多,世尊!」
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 
法界通化分第十九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

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

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離色離相分第二十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
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

 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

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有所說法。』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


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

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眾生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」

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?」

「如是,如是。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

「復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
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

「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、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
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度眾生。』須菩提!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,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。

 

    須菩提!如來說:『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』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則非凡夫。

 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?」


須菩提言:「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

佛言:「須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則是如來。」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
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若以色見我

以音聲求我

是人行邪道

不能見如來

 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

「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:『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須菩提!莫作是念:『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
「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說諸法斷滅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

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

「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;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」

 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薩不受福德?」

「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
 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

「須菩提!若有人言:如來若來若去、若坐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
 一合理相分第三十

「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,於意云何?是微塵眾寧為多不?」

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塵眾實有者,佛則不說是微塵眾,所以者何?佛說:微塵眾,則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。世尊!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,則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,則是一合相。如來說: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

「須菩提!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

 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

「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」

「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?世尊說: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」

「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
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

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薩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云何為人演說,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何以故?


一切有為法 

如夢幻泡影  

如露亦如電 

應作如是觀


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 

誦經時身體發熱是怎麼回事

 問:我在誦經時,身體發熱是怎麼回事?

大安法師答:這是一個好現象,是由於我們誦經念佛的時候,心很清淨,而引發的一種正常的身體生理反應。這是什麼原理呢?我們的身體是由眾多的細胞構成的,那麼這些細胞都有正負極,當它們的正負極在互相接觸的時候就激活了能量。

但在很多情況下,由於我們不正常的念頭,使細胞的功能處在抑制狀態。現在我們通過誦經,由於恭敬心上來了,懇切心上來了,心比較寧靜。透過誦經和念佛的功德,就把我們的細胞激活了,激活了之後就能夠發熱,乃至於心清淨到極點,它們都能夠放光。

誦經念佛時候放的光是金黃色的。如果平時動個歹念,那個光,都是黑的、灰的等等。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臉色,都能看到他的心理狀態,他的命運狀態,他最近是倒霉還是走運,都能從相上看出來。

這種身體發熱,細胞的激活,也就提高了我們的新陳代謝和免疫疾病的能力,所以誦經念佛能夠身體健康,就來自於這個原理。


佛網Life論壇

佛網文章

苦的原因

 苦的原因

一天,阿那律等四個新學比丘一起談論什麼最苦。

一個說:「人生最苦的是貪欲,貪欲得不到滿足,苦不堪言。」

一個說:「人生最苦的是吃不飽飯,饑腸轆轆,其苦無比。」

一個說:「人生最苦的是瞋恚,脾氣一發,火從眼眶裏冒出來。」

一個說:「人生最苦的是膽小,前怕狼後怕虎,沒有一刻安寧。」

剛好佛聽到他們的談話,就教誡說:「你們都沒說出苦的真諦,只是一種從習氣中帶來的偏見。你們中有的是淫鴿轉世,就以欲念為苦;有的是餓鷹轉世,就以饑餓為苦;有的是毒蛇轉世,就以瞋恚為苦;有的是兔子轉世,就以驚懼為苦。世間最大的苦,莫過於有身體。」(《法句經》)

人之生也,與憂俱生。壽者昏昏,久憂不死。何苦也!其為形也,亦遠矣!(《莊子.至樂篇》)

典故摘自:《佛說五母子經》

 古時候有一位證到阿羅漢果位的修行人,住在深山中保任。山腳下的村落裡,有一位七歲神童,由於他宿世的善根,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人世的無常與短暫,一心想探究生命來自何處?歸向那裡?於是辭別母親,出外尋師訪道。當他來到深山時,巧遇阿羅漢,便請求阿羅漢收他為弟子。出家後的神童恭敬的隨侍在師父身旁,依照師父的教導用功,不論是誦經、打坐、參禪,他都能一心專注,心無旁騖,很快的就契悟到這念心。在師父的指導之下,神童繼續不斷的在這念心上用功,不到一年,他的修行就達到能眼觀一切處、耳聞一切聲,並且通曉宿世一切因緣。


有一天,神童入定,在定中觀察到自己過去生,不禁嘆然一笑;阿羅漢就問他:「為什麼因緣而笑?」神童回答:「我在這個人世間,曾經五次投胎在五個家庭。第一位母親生我的時候,鄰家也同時產下一子,但是我與第一位母親的因緣非常短,出生後僅僅幾日我就夭折了,第一位母親常常因為看見隔壁的孩子而觸景傷情。當投胎到第二位母親家,我在最討喜的年齡就又夭折了。第二位母親因為一直思念她活潑、聰明、可愛的孩子,心中抑鬱、悲痛、憂傷。第三位母親生我後,不到十年,我又匆匆離開人世。我與第四位母親還是緣薄,在未滿二十歲的時候因為意外而死;這二十年來的相處,一旦死別,母親始終憂傷、絕望、無奈,生活在無止盡的苦悶中。這一生,我是第五位母親的孩子,由於自己內心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,七歲時決定辭別母親,尋師求道。感恩師父的慈悲教導,指出一條菩提大道,成就了弟子的道業。我在定中,看到今世的母親在家中日夜啼哭,說:『我的孩子為了學道而離家,不知道身在何處?不知道是否挨餓受凍?如今生死未卜,也不知道能否再相見? 』」

「每一世的母親都為了我這個孩子愁憂悲苦,由於自己已經知道宿世的因緣,了解生命的真相,生命的長河是無止盡的流動,每一生、每一世都更換不同的身形來到世間。這個身體或為男、或為女,或高、或矮,或窮或富,生命的時間或長或短,都有它的前因與後果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,緣盡就消失了。即便曾為母子,當因緣結束後,換了不同的身形,就算兩人擦身而過,卻也互不相識,但世人看不清這緣起緣滅的真相,往往為聚散離合悲喜交加,迷失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我現在已不再受生死輪迴的苦果,因此憐憫五位母親為情羈絆,五位母親反而感嘆我命薄,如果能讓母親們了解生命的真相,她們就不會再愁憂苦惱了,這才是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!」

「世上的人不知有生就必定有死,且生離死別皆在轉眼之間,所以鎮日追求名利情欲,始終身陷生死的泥沼中無法自拔。慶幸自己及早覺醒,入山求道,蒙佛恩及師恩啟發教導,收攝六根,不造諸業,不起妄念,心地清淨,才能夠早成道果,得神通力,見到過去生的種種事情。這令我更加愍念世人,如果不卸下情愛的枷鎖,又怎能出離生死的輪迴呢?但眾生的根器尚未成熟,如果現在勸告他們,只會引發爭執罷了;想到這裡,我也只能嘆然而笑。」

神童遂說一偈語:「不斷恩愛索,奮飛難如志;不離情識障,如何脫生死?誰為真種子,其惟自覺悟,眾生根未熟,勸化變齟齬,去矣復何言,一笑當慧炬。」說畢,便現神通飛身而去。

典故摘自:《佛說五母子經》

[佛教故事] 守金不捨墮蛇身

  [佛教故事] 守金不捨墮蛇身

典故摘自: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.卷一五之釋計請篇》


久遠以前,波羅奈國有一個很喜愛黃金的人。每天天色微亮,他就勤奮地到各處去工作賺錢,不敢稍有歇息,所有辛苦賺來的錢,都用來買他最喜愛的黃金。錢賺得愈來愈多,黃金也日益增多,一塊塊小黃金並不能滿足愛金人,因此他將所有的黃金製成一個金瓶,每天賞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,愛不釋手!

因為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賞玩金瓶上,愛金人對金瓶的貪愛愈來愈深。對金瓶的愛執,慢慢讓他的心從欣賞歡喜轉為擔心害怕──金瓶可能會被偷走!於是,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個秘密地窖,將金瓶藏在地窖中,不讓任何人知道。愛金人有了一個金瓶後,還想要有更多的金瓶,於是更加賣力地投入工作,不敢稍有停歇,於是省吃儉用、慳吝不拔,把賺到的錢都拿去換黃金,再製成金瓶。這樣廢寢忘食地工作,金瓶逐漸增加到七個,但他的身體也因為日夜操勞而變得愈來愈糟;日漸衰弱的身體因為不堪這樣的勞動,最後終於在一場大病中死去。

由於對金瓶的掛念與貪愛,愛金人死後不久,便投胎轉生為一條毒蛇,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,每天以蛇身纏繫著七個金瓶。因為對金瓶的貪執甚深,讓毒蛇命終之後,又再度轉生為毒蛇,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輪迴受生為毒蛇,守護著地窖中的金瓶,而不得超生善道。

數萬年過去了,愛金人依舊因貪著金瓶而受生為毒蛇;日復一日,只是守著藏金瓶的地窖。一日,牠終於對這一成不變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極度地厭倦,不禁思惟著:「難道我要這樣生生世世,守著金瓶過日子嗎?」終於牠下定決心:「不,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;都是因為貪愛這七個金瓶,才會生生世世投生為毒蛇。我不想再過這樣的日子了!我必須改變這樣的生活!」

於是,毒蛇離開牠守了數萬年的地窖,來到一條道路旁,躲在一旁的草叢中,牠發現有人走近草叢,便發出聲音吸引路人的注意。路人聽到聲音,立即停下腳步尋找聲音的來源,但因看不到任何蹤影,便舉步要離開。毒蛇見狀,急著從草叢中爬了出來,對著路人說:「請你靠近我一點,我有事要請你幫忙!」路人看到說話的毒蛇,嚇了一大跳說:「你要我靠近你,是要傷害我嗎?」毒蛇說:「如果我真的想傷害你,還需要你靠近,才能傷到你嗎?麻煩你過來一下。」聽完毒蛇這麼一說,路人只好恐懼地走向毒蛇。毒蛇向他說出自己的計畫──牠想要將自己的一個金瓶,用來供養僧眾,希望路人協助牠成就這件功德。聽了毒蛇的心願,路人很讚歎牠的發心,便歡喜地允諾。

路人依約來到毒蛇的住處,並擔著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。途中,有人對於路人擔蛇的畫面感到好奇,頻問路人擔蛇欲往何處?但路人卻傲慢的不予理會。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現,非常不高興,不由起了瞋心。被瞋火所燒的毒蛇,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,繼而又想:「他雖有慢心,但有恩於我,自己不可因瞋心而恩將仇報。」於是就暫時忍住瞋火,等走到無人之處,毒蛇即嚴厲地告誡路人剛才的慢心有違慈悲之道。路人聽了以後,非常懺悔,立即發願捨離慢心,慈悲謙遜待人。

到達寺院後,路人將蛇的願心告知寺內的法師,慈悲的僧眾非常讚歎牠的發心,不但接受供養,還為毒蛇開示佛法。毒蛇看到清淨的僧眾,又得聞佛法甘露,心開意解,心中非常清涼歡喜,立即起了精進布施的心,決定完全捨下所有的金瓶,於是請一僧人跟牠到地窖中取出其餘的六個金瓶,供養僧眾。因為供養僧眾的殊勝清淨功德,讓毒蛇往生後,得生忉利天。當時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,他因毒蛇的提醒,斷除慢心,世世以慈悲心愍念眾生;毒蛇則是舍利弗的前生,因供養的功德,不但脫離蛇身超生忉利天,後世又得生人間,值遇佛世,聞佛說法,證到阿羅漢果。

省思


《過去現在因果經》言:「於諸福田中,佛福田為最;若欲求大果,當供佛福田。」毒蛇因一念發心,起清淨心、懺悔心,布施其愛執不捨的金瓶,供養僧眾,以此善根福德,而滅罪消愆,超生忉利天。而供僧的殊勝功德,更讓牠種下生值佛世,聽聞正法,悟道證果的因。布施最大的意義,便是放下內心的慳貪與執著。能捨,便能得大安樂、大自在。

惡不積不足以滅身

 惡不積不足以滅身

20135月,徐州市一位60多歲的女士在兩個兒子的攙扶下來求助秦老師。這位女士自54號開始,突然下半身癱瘓不能動,大小便失禁,隨身帶著尿袋,痛苦不堪。

她坐在拜墊上,腳因為沒有知覺不能放正,只能歪著,秦老師看到她這個姿勢,對大家說道:這真像是在受著活地獄罪呀!

你們看她現在就是坐在囚車裡了,兩隻腳腳面向下被鎖在囚車下麵的木棍上。前面說過有人是戴加鎖鐐銬來的,這位是坐囚車來的,道理前面說過,這裡就不多講了。

再細查她為什麼會受這樣的苦報,見她一生狂妄自大,不知敬畏,不信天地;貢高我慢,目無因果;不敬公婆,不知感恩;肆意拋棄五穀,棄食如泥,不知惜福。

秦老師看罷,問她:你這一生,太狂妄了!什麼都不信,是嗎?這位女士利索地答道:是的。秦老師:你的性格很強,我行我素、我執我見很重,這半輩子是由著自己來的,是嗎?女士:是的。

秦老師:你在家裡幹活很麻利,再多人吃飯,都不需要有人幫忙。倒剩飯剩菜的動作很快速,吃剩的東西拿起來就倒進垃圾桶了,眼都不眨一下,是嗎?女士點頭承認。

各位不要因為浪費點剩菜沒什麼,曾經有一位80多歲的阿姨氣喘吁吁坐在座位上,說話費力,說自己胸腔憋悶,咳嗽說不上來話,秦老師看到她常常把剩的飯菜倒掉,現在倒掉的飯菜就堵在她的氣管裡,滿滿的都是。秦老師開示:人一生吃多少粒米,喝多少滴水,穿多少件衣那是定數,所以在平時一定要惜福,節約節儉,不要早早把福報消耗完了,就只剩下受苦了。

秦老師接著問她:孝敬公婆嗎?女士說:孝敬,我從來沒跟他們紅過臉。秦老師:好好想想再回答。你沒有從婆婆手裡奪過正在洗的碗嗎?雖然嘴上在說讓她去休息,實際上是嫌棄她洗的不乾淨,是嗎?

女士想了想,說道:有過。秦老師:你自己覺得這些都是小事,沒什麼大不了?是嗎?女士:是呀,我覺得我對他們挺好,這輩子也沒做過壞事......

秦老師:你可知道,善、惡都是積來的,你這一生中沒什麼大惡,但是前面我說的那些惡習卻不斷積累,現在劫數到了,所以不能動了。這叫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啊!你如果能磕頭懺悔,你的病興許還有救!

女士:我不能磕,我現在都動不了。秦老師:你磕吧,能磕下去的。

女士的兩個兒子架起她,跪伏在地上,試著磕頭。女士勉強幾個頭磕完,秦老師看到她根本發不出真心來懺悔,就讓她的兩個兒子把她扶起來。

問道:你為什麼不能放下自己這個身體去真心懺悔呢?還在怕磕疼了,摔著了,你現在這個樣子難道不苦嗎?!女士回答道:苦!秦老師:啥時候能把狂妄自大放下,縮小自己,就有救!

你看你雖然跪在那,可是還是一顆貢高我慢的心。

秦老師看到她不解的神情,不忍再讓她因為無知而受苦,便對她說:你這一輩子福報很大,所以才讓你享了這麼多年的福。可是你這一顆懺悔的心還是沒有發出來,傲慢的習氣難以轉變。怕是還要受罪啊!

我告訴你一個方法,如果願意把自己所作的惡因和遭受的果報向世人說出來,發心把自己的事做成光碟流通,你的病會好的很快。本來要受幾年的罪,如果能夠發出真誠心改過,多做功德,也許幾個星期就會好,你願意嗎?

這位女士想了想,點頭同意了。說話間,大家發現她能坐住了,剛來的時候全身軟綿綿的,兩個兒子一邊一個給靠著,可是這會居然自己坐正了!腳面也放平了。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啊!這時候,女士終於信了,也認識到自己是真錯了,頂撞父母,不敬公婆,倒掉剩飯菜,都不是小事。

秦老師接著問她:尊老愛幼,長幼有序,這些事做到了嗎?自己自高自大傷了多少人你知道嗎?當你倒下的時候知道錯了嗎?

女士終於低下了頭:以前不知道,自從看到老師寫的書,知道有些事做的不對,在家就覺得腿輕鬆一點了。

秦老師:我們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所作所為,傷害別人的時候,別人是什麼心情。仔細體會,一個眼神,一句話,這些都是丁丁點點的小錯,可是福不積不足以成名,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啊!

女士點點頭,說道:我知道錯了!一定改!!!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!《太上感應篇》曰:夫心起於善,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;或心起於惡,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。善惡都在我們一念間啊!慎之、慎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