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覺乘之十二因緣 淨界法師


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無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淨界法師

    好,我們來看看,佛陀講十二因緣,是怎麼能夠讓一個人悟道呢,我們簡單的把十二因緣的這整個內涵解釋一下,我們來先看看這個十二因緣,你往下看。

  那麼十二因緣,它牽涉到是三個生命,第一個,你過去的生命,你的前生;第二個,你的今生;第三個,你的來生。它把生命的因緣切成三塊,過去的因緣,現在的因緣,跟未來的因緣。

  過去的因緣有惑業、煩惱跟業力,就招感今生的果報,這是一重因果,就是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,這是一重因果。你面對這個果報的時候,你又動了一個新的煩惱,煩惱也就推動你的業力,也就去招感來生的果報,這又是一重因果,就是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,所以這個十二因緣就構成了三世兩重因果,就是在三個生命當中,形成了兩種的因果的輪迴,你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,你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,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情況。

  好,我們先看看,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,你從什麼地方來,我們過去生,有兩個因緣讓我們來投胎,先看第一個無明,我們先把它念一遍:

 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,體即是癡,迷暗為性。由此無明妄動,眾生輪轉世間,故為生死之本。

  這是一切的輪迴的根本,什麼是無明​​呢,就是煩惱,它的本質是愚癡,就是心中的一種迷惑暗鈍,因為你內心沒有智慧,所以你就只好跟著感覺走,這個感覺的刺激,就產生了無明妄動,使令我們在三界流轉,故為生死的根本。

  在《楞嚴經》,有一位阿羅漢尊者問佛陀說:您老人家說,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,本來清淨,怎麼會搞得我們現在變成業障凡夫呢,這怎麼回事呢,這是怎麼弄的呢?

  佛陀說: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,這個無明妄動,你不要把它講得很深,蕅益大師說,無明,無始的無明妄動,就是你現前的妄動,你現在還是在操作,這個妄動,我們解釋一下。

  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,他在獵人隊混了十六年,因為他因緣沒有成熟,他師父說你現在不能出來弘法,你跟眾生的因緣,因緣還沒有成熟。十六年後他知道差不多了,他從山上下來,下來他聽一個法師講經。這個法師在講經的時候,下面有幾個聽眾,在聽的時候,突然間吹了一陣風。

  諸位都知道講經的法師,他都有供那個幡或者幢,那麼風一吹的時候,風起幡動,兩個人就爭執了,說因為有風,幡才動的,另外一個說不對,因為幡動所以帶動風,兩個是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,吵起來了,六祖大師說:不是風動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,這個是禪宗很有名的公案。

  他就因為這句話,讓這個講經的法師聽到了,說這個人不是一般人,就請他升座,然後為他剃度,然後請他接禪宗的祖師,他就因為這句話接祖師的,不是風動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。是什麼意思,就是說,我們先不談談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,因為我們現在內心世界,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。

  我們先看看我們原來的世界,其實我們本來的相貌是平等的,叫一真法界。但是突然間,我們產生一念的攀緣心,我們認為在家裡面待著,是不快樂的,就離家,《法華經》說的離家出走,我們突然間一個想法說,我應該向外攀緣才對,結果這個想法起來的時候,就一念妄動,一念妄動以後,這個世界就產生了對立,我相、人相的對立。

  本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好壞,那樣就是那樣,你說這個咖啡比較好喝,那是你自己想出來,身為一個咖啡,它表現出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如此而已。所以我們平常面對事情的時候,太多的妄動就把世界分割成對立,有對立就有愛憎取捨,就會去造業了。這個人世間為什麼搞這麼複雜,就是我們心亂動,就是本來是無一物,是我們自己去惹塵埃。

  所以你要看完《楞嚴經》,你會知道,凡夫的生死流轉是我們自己找的,自找麻煩。在平等法界當中,我們自己要把它切割成這個是我喜歡的,這個是我不喜歡的,一念妄動以後產生對立,對立以後,你就刺激你的貪愛跟厭惡,喜歡的貪,不喜歡的就討厭,就產生了你的煩惱跟業力。所以這個是整個生死輪迴的根本。

  從這個地方來看,你的念頭動得越厲害的人,你就可以想像,你的十二因緣的力量是比較強,你的生死業力比較強,要注意喔,這個是整個生命的一個關鍵的開關。這是自我意識,一種對立的思考,當然有自我意識的生起產生對立,也不能夠構成輪迴,還必須有下一個就是業力的形成,我們再看行。


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行是造作義。即依過去之無明煩惱,發動身語意三業,而造成罪福,不動諸業,名之曰行。

  當我們產生自我意識以後,我們會產生我相人相的對立,就帶動了愛憎取捨,就推動了身口意開始造很多很多的善業、惡業,在這個當中,由於過去的無明煩惱而造了三業,有這個罪業、福業跟不動業,不動業就是禪定,名之為行。

  當你的自我意識,跟業力結合的時候,它會產生什麼問題呢,它會產生增長業。如果只有自我意識,沒有業力,它不會得果報,只有業力,沒有自我意識,它也不會得果報。因為你沒有我來帶動,這個業力就會薄弱,你看阿羅漢他為什麼他的業力不能得果報,難道阿羅漢他的業力都懺除乾淨嗎,未必啊,因為他的無明被破壞了,他沒有自我意識,他業力沒有一個核心的主導者,覓心了不可得,那個業力不能得果報了。

  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,那沒有自我意識來推動,他那個業力沒有主導者,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。但是這個利根人,他直接從無明斷掉,也就是說,業力不一定會構成障礙,但是如果這個業力,跟你的生命中的執著相應的時候,這個業力就變成增長業了。

  如果你一天當中,有些業你是覺得非造不可的,你就要小心了,因為它是形成一種增長業。業力最怕相續,就是那個滴水成河,積沙成山。就是說業力你如果是偶爾造一次,一時的糊塗,造完以後趕緊懺悔對治,不再造了,這個業力問題不大,你不用管它了。

  你懺悔以後,懺悔則清淨,懺悔則安樂,你後面只要沒有造作,這個業力絕對不會障礙你往生了,除非你後面又造作,但如果這個業力你每天在造作,你就要注意了,它是一個強大的勢力,而這個勢力,一定會在臨終表現出來。所以當這個行蘊,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業力的時候,就是開始投胎了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這個是過去的業力當中,一定在我們整個的內心的大海當中,一定有一個族群的業力,是特別強大的,是我們不斷的造作的,那麼這個業力,在前生的臨命終的時候表現出來了。

  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,我恭喜你,你前生的善業表現出來,如果你今生很痛苦,不表示你就比別人差,你只是運氣不好。當然你有很多善業,但是你前生的某一個罪業起現行,如此而已。

  所以諸位你今生活得快樂,不表示說,喔,我阿賴耶識的善業比你強,未必哦。是你前生的善業,剛好讓它不曉得是怎麼回事,讓它表現出來。從唯識的角度,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善業,有無量無邊的罪業,其實都差不多。當然在臨命終的時候看運氣,你要起善念帶動了善業,你起惡念帶動了惡業。

  總而言之,你今生的苦樂,跟你前生臨命終的時候,那個業力的碰撞,到底誰跑出來了,哪一個業出頭了,就變成現在的你了。

  你可能身體健康,那表示你前生的這種慈悲的業力,放生的業力表現出來,你可能今生福報很大,表示你過去生布施的業起現行,就是它各式各樣的業的結合,就創造今天多元化的你。這個是故命的過去的自我意識跟業力的結合,在臨終的出現,創造了今生的生命。


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我們來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,它有一定的過程,我們先看第一個識,這個識是一個明了最微細的心識,我們請合掌,念一遍:

  識為初入胎識。即由過去惑業動力,使感異熟報體之賴耶識,遇緣托胎,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。

  這個識,就是進入母胎,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,臨終的時候由於業力的推動,我們看到父母親的一種交媾的因緣,然後就動了一念的恩愛迷情就投胎了。投胎當然是誰投胎呢,就是一念的阿賴耶識,這個阿賴耶識,叫做業識,業力跟這個妄想的結合,要遇緣托胎,你要遇到父母的因緣,來完成現實的生命體。

  我們剛開始來投胎的時候,我們沒有物質的世界,我們幾乎所有前生的物質世界,是完全要放棄了,我們只有神識離開。所以在現代的科學已經證明了,一個人死亡那一剎那,你的體重會減少一點點,用微細的秤來,重量會減少一點點,那就是你的精神層次跑掉了。但是你只要是物質的世界,完全留下來。

  跑掉那個神識,它跑哪裡去了呢,它跑到你下一個生命去了,去投胎了。因為那個阿賴耶識裡面,有一群業力起現行了,它產生一個主導的力量,如果是善業起現行,它往好的方向跑,可能往人天的地方跑;它如果罪業起現行,它就往下墜,因為罪業的力量是比較沉重的,它往三惡道沉下去了,當然還要靠父母的因緣。

  那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,生命的開始是叫做識,這個識又叫做業識。因為它是由業力的引導去投胎的,首先我們要知道識不能創造,識是不能創造。你看現在有很多的複制羊,把羊複製出來,或者試管嬰兒,其實所謂的複制羊,它是把那個精血的結合,它也是有一個神識去投胎的。

  所謂的試管嬰兒,他是把父精母血混在一起,他也是那個識在,他這個識跟他父母親有緣,他看到這個父精母血,他自然就循業發現,他看到父母的交媾,他看到是父母交媾,他照樣投胎。諸位,生命不能創造,這個你要記住,生命只有緣起,不能創造。你說,誒,我創造一個生命,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佛陀在經典上說,佛陀會變現很多的人,這些人都是沒有生命體的,他只是表現一個動作,表現完就消失掉了。連佛陀的神通力,都沒辦法創造一個生命體出來,何況是科學呢。科學家只是創造一個環境,​​引誘這個神識來投胎,如此而已。神識不能創造,這是靠無始的熏習,所構成的一種強大業力的神識,所以來投胎的。

  這個投胎的時候,他進入到神識的時候,當然這個時候,他只是一個父精母血的硬塊,一個小胞胎,還沒有形成一個人的形狀。



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名色、六入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我們再看他是怎麼成長的,再往下看,看名色:     
名色為胎相之完成。名是精神,色是物質,即組織有情之要素,胎相初成六處未圓,故稱名色。     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神識投胎到這個父精母血的硬塊,這個父精母血在母胎裡面,他會受到母親的一種養分的滋潤,就慢慢慢慢的成長,從一個神識的狀態提升到名色,這個名就是一個精神的,有明了作用的一個精神狀態。

     這個色呢,就是物質的世界,就是第八識跟這個父精母血的結合叫做名色。這個名色呢,胎相初成六處未圓,他還沒有產生六根,所以他不能對外境產生感受,他不是沒有感受喔,他不能對外,他只內受不能外受。

     所以這個時候,他沒有六根,父母親的情緒,對這個小孩子不能構成影響,他不能跟外境接觸,他只能夠跟自己內心的世界接觸,他怎麼樣去感受世界呢?在唯識學上說,如果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,福報特別大,他在母胎裡面,這個懷胎前面幾個月,這個小孩子是自己感覺到,自己正在宮殿裡面,有很多的花園,鳥語花香,在那個地方曬曬太陽,享受陽光,他是自己看到自己在宮殿當中,雖然他在母胎,但是他善業強。

     如果這個人是罪業起現行的話,他在母胎裡面,他自己會看到自己在一個很黑暗的小房間裡面很潮濕,刮風下雨,沒有東西能夠去保護他,他會生長在一個很簡陋的房間裡面,這個是一個剛出生嬰兒的,他自己的內受。

     因為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六根,他還沒有眼耳鼻舌身意,所以他不能跟外面接觸,所以他只有內受,這完全個人的業力,在母胎當中循業發現,這個階段叫名色。當然他在母胎當中,會不斷的長大,再看他長為六入,我們把它念一遍:

     六入為六根完具位,亦名發毛爪齒位。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,因此諸根具足,故名六入。

     六入,這個入就是六根,那六根慢慢,眼睛長出來,他也產生眼識的分別了,微細的分別了,他耳朵也長出來,他聽到外面的聲音了,乃至於他的毛髮爪齒,這個人的形狀都長出來,這個時候,諸根具足。

     諸根當然指的六根,他名為六入,他從一個內受的一個名色,慢慢慢慢產生外受,他開始感受到外在的世界了。這個時候感受是怎麼來的呢,他透過母親,所以這個時候的小孩,叫做母子連心,母親的想法,母親的情緒,影響小孩,小孩子的思想,小孩子的情緒,也影響母親,這個就是六入位。

    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一投胎的時候,他母親本來傻傻的,他母親跟她弟弟辯論的時候,她每次都辯輸,但是這個他媽媽開始懷孕舍利弗尊者的時候不得了,她弟弟跟她辯論,他媽媽是辯才無礙。但是他媽媽把舍利弗尊者生出來以後,又恢復傻傻的。所以你要懷孕的時候,突然變聰明,你就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,不是你變聰明,是那個小孩子在加持你,因為你們的神識是兩個互相攝入,因為母子連心,你們兩個心相通的。

     所以這個時候你看現代的教育,它講胎教是有道理的,合乎十二因緣。你經常保持很輕鬆的愉快的心情,聽一些比較輕鬆的音樂,這個小孩長大的時候比較有自信,你經常發脾氣,躁動不安,這個小孩生出來沒有安全感。因為你們兩個心是相通的,就是六根,因為他開始已經有六根功能了,當然他還沒有跟外面接觸,但是他是透過母親做橋樑,在跟外面接觸,所以這個時候是母子連心,這叫做六入。

     好,到這個地方,他都還沒有正式的接觸外在的世界,只是在蘊釀,受了他的業力在蘊釀,那麼到下一個,他開始跟外面接觸了,我們先到這個地方。   


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觸、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所以當中這個生命,從識、名色、六入的時候,你已經形成了你生命的一種相狀,從你的業力的這種滋養,已經形成你人生的格局,但是這個時候還沒跟外面接觸。我們再看什麼時候跟外面接觸呢,我們看觸,看八十五面最後一段,我們把它念一遍:

  觸是覺觸,為認識之開始。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,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,故名為觸。

  觸就是跟外面的一種覺受,感觸,對外面認識的開始。我們從母胎出來的時候,就開始跟外境接觸,生起一種直覺性的認識,但是還沒有分別好壞苦樂的功能,這個叫做不帶名言。你直覺的感受到痛苦,你就會哭,你直覺感受到快樂你就會笑,但是你不知道為什麼,你不能對苦樂的所緣境產生分別。

  在東西方的命理學,是很重視這個觸,就是你從你一個母胎的醞釀,到跟外面接觸叫見光,你在母胎本來是暗暗的,那一剎那,那一剎那呢,你接受到三個磁場的作用,第一個你地球的磁場,第二個太陽的磁場,第三個月亮的磁場,這就是陰陽的磁場。

  你本身也有磁場,人的身體也是個磁場,三種磁場的角,它會形成一個角度。這個時候你一出來見光的時候,形成你的出生的年月日時,在西方叫做星座,在中國叫做紫微斗數、八字。因為你接受到外面的磁場的時候,形成你的性格,你的格局的大小,你跟六親的關係,這個時候你的人生,大方向的格局定案了,跑不掉了。

  也就是說你一出來的時候,接觸到了太陽、月亮、地球的磁場,它會形成一個角度,形成強大的磁場,你一出來的時候,見光的時候,你的整個色身的磁場,跟它兩個感應,你的整個人生的命運就出來了。

  當然身為那些所謂的命理學者,他不知道原因,他知其然,但不知其所以然。他不知道過去的業力,他只知道這個結果就是這樣,其實這個是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。當我們跟外面接觸的時候,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,再往下看,受:

  受為領納,即情緒作用。謂於觸對境界時,而於違順中庸境上,生起苦樂舍之感覺,名之為受。

  其實這個觸的時間是很短,跟外境接觸的是一剎那,馬上產生一種受,就是種感受領納,產生一種歡喜跟討厭的情緒。我們對於違背的環境,會產生痛苦的感受,對於隨順我們心情的,產生快樂的感受,對於中庸的境界,產生不苦不樂的捨受,這種感受,這個感受是直覺作用,它也不帶名言,這個時候你心中還不能說話,還不能分別。

  一般小孩子,就是還沒成長的小孩子,他的受多,想蘊比較少,所以他造業力薄弱。但是現在小孩子他從小看電視,接受很多資訊例外啦,現在小孩子比較早熟。正常古時候的農村小孩,他的心,都是直覺的感受,沒有太多想法,這個人造業力薄弱,他造的業都不會很強。

  你看動物為什麼造業不能列入計算。你看,老虎把一隻鹿吃掉,你們認為這是什麼業,是罪業嗎?不能講罪業,它是無記業。如果老虎吃掉鹿是罪業,那糟糕,那這個老虎一輩子沒辦法超生,如果這樣就是惡性循環了,它過去的業變成老虎,結果這個果報又讓它造業,這就一因多果了,不合理。

  老虎所造的業,只是跟著業力走,它只是在酬償過去的業力,它沒有造新業的功能。因為它的神識暗鈍,猶如夢中,那夢中造的業不能得果報。其實你六道當中,只有人的業是最強,因為他的思考能力最強,一個眾生會到地獄去,只有一種可能,就是他在人的時候造的罪業,只有在人的時候,會創造重大的罪業,一個人會到很深層的地獄,一定是人的時候出狀況。一個人會往生到淨土去,也一定是他做人的時候修來的,沒有其他情況,沒有例外的,很少有例外。

  你說,誒,有些動物它往生了,特例,它的心識特別靈巧,這種特例。我們在生命當中,只要牽涉到重大的善業,重大的罪業,一定是在你做人的時候造的,其他的五道,就是要嘛神識暗鈍,要嘛心識散亂,諸天心識散亂,造的業都非常薄弱,你只是在還債而已。

  所以當這個受產生的時候,其實他沒有什麼造業能力,因為他直覺,他想吃什麼,他也沒辦法跟你溝通,他就哭,他不高興他就哭,他歡喜就是笑,所以這個時候他沒有造業能力的。


 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好,什麼時候開始有造業能力呢,他養成了思想了。

  我們看,愛,這個人的性格開始生起了,他已經有造業的功能了,我們看下一個愛:

  愛以染著為義,由受而來。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,所取之三有境界,於樂愛合,於苦愛離,名愛。

  當愛,這個愛其實也包括恨,他跟喜歡的境界叫愛,跟不喜歡的境界,喜歡別離就是恨,其實就是一種想蘊,其實從感受,它提升到一種想法。想法當然他就會染著,染著什麼呢,當然是感受給他的訊息,我們的感受有六個門,我們跟外界有六根門頭,你可能從眼睛這個門進來,你看到一個影像,這個影像它住到你的心中,給你去打妄想;你聽到一個音聲,從耳根這個門進來的,有一個影像它也住到你的心中,形成你的妄想。

  所以你有六個門都打開的,它不斷的接觸很多的訊息,但是有些訊息你是不在乎的,過了就算了。但是有些訊息你是很在乎的,因為跟你是似曾相識,你很熟悉的這個就要注意了,這是你過去生,你特別喜歡這種影像的,不管是來自於眼根給你的影像,或是耳根給你的影像等等。

  這個影像它經過思想的時候,它會有兩個過程,第一個取相,第二個分別。感受是沒有相狀的,諸位,沒有相狀,感受就是得到一個刺激,他可能會快樂,可能會痛苦,但是心中沒有影像。你會打妄想,仁者心中必有一物,一定有一個影像,你把它抓出來,一定有一個相狀在裡面,你才可能打妄想,沒有相狀,你打不了妄想,一定有個相狀。

  這個相狀可能是眼根給你的,你看到一個東西,這個相狀也可能是耳根給你的,當然也可能你自己想像出來,你回憶過去,捏造一個影像出來也可能,你回憶過去或者你規劃未來,你打未來的妄想也可能,總之你會打妄想,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,你一定取相。

  第二個你開始對這個相狀,安立名言,你開始說話了。如果你喜歡它,你會安立好的名言,哦,這個東西不錯喔,這個豆漿很甜美喔,你開始安立好的名言,豆漿就豆漿,你自己給它畫上彩色的,你自己把它安立名言的,所以豆漿在你生命當中,就扮演一個你喜歡的角色。你討厭一個人,你安立一個名言,這個人以後就扮演一個你討厭的角色。其實角色都是你自己說出來的,我們承受的業力,只是一個東西現出來,但是真正的好壞是你自己,這個世界,是你自己把它畫出來,你的名言思考。

  你如果說這個人是障你的道,這個人是你的冤家,你這樣想,他果然變成冤家,你信不信?你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增上緣,是你的善知識,他果然變善知識。

  我們這一塊呢,我們下一堂課的唯識學,會詳細的說明,其實這個世界,是一個名言安立的世界,是一個妄想的世界,其實外在的世界,對我們影響是短暫的,不要再認為你業力業障太重,其實是妄想太重。

  其實外境給你的刺激是短暫的,你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你自己在打妄想,大部分的時間,外境只給你第一個訊息而已,接下來就是你自己怎麼想,你怎麼想的,這個世界就開始變化了。

  所以感受叫做唯識所現,從唯識的角度它只是很誠實的把業力現出來。你過去有善業,它表現你如意的境界,你過去有罪業,它顯現出痛苦的境界,如此而已。到了愛,叫做唯識所變,從唯識所現就開始變了,風雲變色了,你開始把它加上彩色了,這個東西我喜歡,這個東西我不喜歡,加強一種對立的世界更明顯。

  到了取更厲害,唯識所住,住在上面了,人生無解了,從此以後無解了,而且你的生命跑不掉了,你來生定局了。只要這個取你不改造,你大概你來生要去哪裡,今生已經定局了。如果你不改變你的想法跟執著,你大概跑不掉了,修福報是不能大方向改變生命的。

  諸位我們知道,如果你要做人,你不一定改變你的思想,你就照你今生的標準。你不要說往生淨土,你要到天上去都不簡單,都要改造思想,天是要有德行的,要有慈悲喜捨廣大的胸量,才可以做天人。

  那淨土更是,那你要跟彌陀心與佛合,心與道合,你要順從本願,你要發菩提心。所以到了佛教裡面,只要比較高的水平,那就講到心理素質了,不是講業力的問題而已了。所以我們從前面的業力的顯現,唯識所現到唯識所變,到唯識所住,這個三個是關鍵,人生的轉換在這三個,前面的果報是過去了,我們都不談過去了。

  你的身體,你比較福報,那是你的過去。我們佛教是爭未來,當然我也隨喜讚歎你的過去,你有一個美好的過去,但是你不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,不一定,過去不等於未來。

  所以當是一個感受的時候,你感受的快樂痛苦,這個不能怪你,要怪也就怪過去的你,前生的你。你對哪一個人,你對某一件事情特別感受,你一定有業力。你覺得這句話你聽了很刺耳,你前生一定有誹謗別人的業力,一定有的。每一件事情的出生都有道理的,如果你深通佛教的緣起,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生的,絕不可能。

  如果你沒有業力,這個東西他聽到以後,你會等於沒有聽到一樣,你都沒有感覺,因為他沒有業力,沒有夾雜業力。這句話對你來說,不管他罵你也好,讚歎你也好,你會一點感覺都沒有,一點都沒有感覺。只要會刺激你的感受的,一定有業力,事出必有因。但是這一塊我建議你放下,不要跟過去的業力抗拒。

  我一再強調,站在認命的角度,來改造命運,你跟過去抗拒,你叫做浪費時間,好好的注意你的未來。所以我們在受的階段這叫認命,但是到了愛的時候你要注意了,你的想像是很重要。

  所有經典的學習,就是改造你的思考模式。我們盡量養成一種布施的思考模式,我們有東西盡量試著跟人家分享,養成一種持戒的思考模式,這個思考模式到了六波羅蜜,我們會詳細說明,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,因為改造你的想像力。其實布施的本身,重點不在幫助別人,叫做歷事煉心,你必須透過布施的這個行為,你才會產生一種廣大的胸量,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安排出來的善巧。

  所以改造你的思想是很重要,因為這個開始是關鍵了。當然淨土宗的思想就是兩大思想,第一個,厭離娑婆,第二個,欣求極樂,這是你要建立的思想,你要想辦法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。

  第二個,你要想辦法了解極樂世界,很多人對極樂世界是陌生的,這對你非常不利。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,產生好樂,不可能。你沒有去過澳洲,你很喜歡澳洲,不合理呀。人云亦云,別人怎麼說,你就怎麼去想,你沒辦法建立一個堅定的思考。你一定要透過學習,你要說服你自己,一定要聞思。

  所以這個想像力,已經開始在引導你的未來了,注意到這個想要注意了,它已經牽動未來了,牽動未來,它不是在受果報而已,它這個想,當然它受到業力的刺激,我們不能否定,外在環境受我們的影響。

  所以你看菩薩戒裡面警告菩薩,因為特別是屬於那種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的,不到淨土去的,警告菩薩他說你最好不要墮落到非常貧窮的地方去,盡量不要。你要修布施,因為什麼,因為你生長的過程太過貧窮,你很難關心別人,這個是有關係。你今生的痛苦太多,委屈太重,要你發慈悲心幫助別人,真的有困難,因為你的心中充滿了埋怨。

  所以菩薩不能墮入到貧窮的地方,你看《八大人覺經》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菩薩要廣施布施,因為你這個環境,適當的痛苦會引生你的出離心,但是過度的痛苦,會養成一種偏激的性格。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,感受會影響思想這個也是有,但是大部分就是透過教育。

  我們的思想有三種情況,第一個,繼承過去,你過去喜歡布施,你今生還喜歡布施,第二個,環境的熏習,你從小成長的過程,也會影響你的思想,第三個,你所接受的教育。你佛法的教育,你接受小乘的思想,你就是喜歡出離心,不喜歡跟人家往來;你接受大乘的思想,你會站在大悲心、菩提心的角度,你會更廣結善緣,跟你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係。

  那麼總而言之這個思想,已經在影響我們的來生了。


  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取、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諸位,你遇到事情你是怎麼想的,很重要。要注意喔,這個叫做種性,其實你的性格已經影響種性了,這個思想已經不是果報了,它已經是一個因地了,思想時間長了,會有什麼後果呢,我們看下一個,取。

  取是馳取追求,由愛而來。即由種種之執取,於是三業繁興,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,因名為取。

  到思想的時候,人還沒有定型,但是他從長時間的思想,數數現行,深深好樂,他自己會產生一個法執跟我執,他會認為這個就是我的性格了,我就是這樣子了,你的人生定局了,你的未來也定局了。

  為什麼我們修行,一定要不斷的憶念真如,一定要安住空性,思惟我們本來清淨,要經常把生命歸零,就是要把這種你形成的一種定型的性格,把它洗掉,你本來是沒有性格的,只是你忘掉而已。諸位你還記得嗎,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。

  從大乘的角度,我們要不斷的提醒自己,思想是可以改變的,因為你本來清淨。你不就是離家出走太久了,跟乞丐在一起搞久了,搞成這副德行,其實你是可以做得更好,你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,你可以成佛的,你可以發菩提心,你要有遠大的志向。

  所以這個取,會讓一個人定型,這個取就是什麼,我們看一下,取就是開始追求了,一定要得到了。它由不斷的思想而來的,這種執取呢就會造成一種堅定的、強烈的身口意的繁興,就會產生你會很習慣的去對某一件事情,產生數數現行,深深好樂,集成一種未來身心的痛苦,名之為取。

  不是每一種業力都會得果報,不是你今生所做的業力,都會影響你臨命終,不是的。但是有一種業,是會影響你臨命終的,就是你不斷的造作,而且你是用歡喜心造作,你每次造這個業的時候,都非常歡喜,誰勸你都不聽的,你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,這個就是已經落入取了。這個只有大乘的空觀有辦法救你,因為你根本不想改變,你說這我的個性就是這麼回事,怎麼改呢。

  所以這個取就這個時候,你的生命就已經開始在改變,你的來生的圖畫已經畫出來了。當然可以改變,這個改變的部分,我們待會兒會說明,有二乘的方法跟大乘的方法。經過你的這種愛取,一種思想跟執著的結合,到最後變成一個結果叫做有,什麼叫有呢,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了。好,我們看看:

  有是存在之意,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,發為縱我,役物之行,而構成潛在業力,感後有報,名有。

  有就是存在,存在什麼呢,存在一種強大的生死業力,可能是善業,也可能是罪業。它是怎麼來呢,由於愛取的這種數數的造作,就產生一種放縱自我意識,去推動,去追求的一種行為,構成一種潛在的生死業力,他一定會招感來生的果報,名之為有。

  到有的時候就沒救,尤其是臨終的時候這個有,我們解釋一下。

  這個業力有兩個,業力是怎麼來的,是愛取而來。你沒有愛取,不能造業。說這個事情,是別人拿刀子架著你,你不做別人就把你殺了,你所做的事情,不是發自於自己的愛取,不是發自於自己的心甘情願,這個業不能成立了,不增長業,你是被強迫的。所有的業一定要你主動的去追求的,這個業才算。

  這個愛取造的業有兩種情況,第一個,約平常,你平常喜歡做什麼,你就去做什麼,這個叫做發業,發動業力。第二個,約臨終,你臨終的時候取了一個愛取,叫做潤生,一個是發業,發業的愛取,一個叫潤生。

  因為臨終你不可能造業了,你已經躺在床上你怎麼造業,但是它會滋潤你的業力去得果報,滋潤,它扮演著一種滋潤的角色,它觸動,本來你造了很多善業的,你臨終突然發脾氣了,糟糕了,你觸動你過去的罪業;你本來造很多罪業的,你臨終起了往生的善念,誒,觸動了往生的善業,你運氣好,當然也不是運氣好,你一定有修行,否則你很難反轉。

  所以說這個有,它可能是一個平常的業力的累積,也可能是臨終的觸動,這兩個都有。當然從這個地方來看,它偏重在臨終這一塊,因為他馬上要得果報了。所以這個有偏重於就是說,它本來是一種你內心深處的業,但這個業不能叫有,它還沒有成熟,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,突然起一個念頭去碰觸到它,你臨終的愛取去碰觸到你阿賴耶識當中的某一群業力,讓這個業力表現出來了,這個叫做有。

  臨命終的時候,透過你的念頭的刺激,所浮現出來的業力,這個叫做有。他即將得果報了,這個人在臨命終即將得果報了,我們看他後來會怎麼樣,到這個時候,今生結束了,我們看他來生怎麼回事,我們再往下看。 


緣覺乘之十二因緣——生、老死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生是未來受生。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,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,完成未來之新生命,名生。

  由前面的愛取,去刺激到業力,創造了一個強大的臨終的業力叫做有,這個有一旦形成的時候,如果你把業力刺激起來,你就很難往生了,助念也都沒有用,往生的人不能讓這個有出現,你只能夠刺激淨土的業力。

  你不可能把三界的業力刺激起來,再把它調伏,你沒這個本事,除非法身菩薩,往生是不能把有刺激起來,你不能觸動十二因緣,你才可能往生。你觸動了生死業力,你一定不是它的對手,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念佛的力量。

  諸位,我講實在話,你念佛的時間,相對你過去造業的時間,是不成比例的。我們心中很多地雷,最好的方式是閃過地雷,你不能說,誒,我把地雷碰觸起來,我再戴那個防護用品,沒用的,你為什麼要把它觸動呢?觸動起來你就跑不掉了,不能觸動生死業力。

  臨終的時候,這個我們到時候會有方法,所以這個有是關鍵。往生的人在十二因緣裡面,不能經過有這個階段,不能經過有,他沒有經過死亡,這個就是功夫。你怎麼閃過有,是你成敗的關鍵,你必須在沒有觸動生死業力之前,把阿彌陀佛感應出來,只有這個原則而已。是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現在其前,這個時候不能觸動有,觸動有你就沒辦法,你就跑不掉了,怎麼沒有觸動有,我們待會兒再解釋。

  我們先講生,那麼你一旦有有,你大概就跑不掉了,誰救你都沒有用,因為你自己陷入了,你自己所構成的一種妄想執著當中,佛都救不了你。一個人要跳火坑,是誰都拉不住你了,只好怎麼辦呢,只好去投胎。

  這個時候,就有這個過去的業力,這個業力當然是經過愛取滋潤過的強大的業力,在六道當中,如果你刺激的是善業,往善處跑,你刺激的是罪業,往惡道跑。完成新生命的開始,名之為生,這是受生。受生的結果是什麼呢,只有一個結果就是面臨死亡,我們再往下看。

  老死為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。未來之世,既然受生,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,而與之俱來。

  一個人既然受生,他最後當然就是,不管他活得快樂,不管他活得痛苦,他一定要面臨死亡。死亡呢,他當然就是產生了憂悲苦惱,就是一個這樣的情況。這個就是我們過去生,我們生生世世所經歷的階段。我們不斷在輪迴當中,不斷的歷史重演,從過去的業力,刺激了今生的妄想執著,從今生的妄想執著,又帶動下一個業再去得果報,直到有一天我們遇到了佛法。

  偉大的佛陀出世了,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,我們開始做出改變。這個十二因緣的改變有兩個關鍵,是小乘的學者,他從無明下手,修無我觀,尤其是緣覺乘的人,他利根人,他直接從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乃至於生老病死,他先破無明,這等人一定要有禪定,而且他的無常無我的智慧,特別高深,有帶一點出離心,但是這一塊就不簡單啦。你挑戰自我意識,那就不是一生一世,利根人四生,四生是你生生世世都不能退轉喔,你不能結婚喔,一結婚這就重新來過囉,四生都是修梵行,然後相續用功智慧高超,四生把自我意識破掉,利根人四生證阿羅漢果,鈍根的人六十小劫,那是很長的時間。